我已授权

注册

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扩容:外资不良资产处置、财富管理机构跃跃欲试

2020-01-07 10:03:53 21世纪经济报道  陈植

  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正在悄然扩容。

  近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推动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引进先进国际专业机构,吸引财富管理、不良资产处置、专业保理、消费金融、养老保险、健康保险等领域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境内市场。鼓励境外金融机构参与设立、投资入股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允许境外资产管理机构与中资银行或保险公司的子公司合资设立由外方控股的理财公司。

  这意味着,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范畴,从此前的银行保险证券基金,延伸到不良资产处置、财富管理,专业保理等金融业态。

  记者了解到,目前多家不良资产处置、财富管理、专业保理等领域外资金融机构正跃跃欲试,尽早进入中国市场。

  一家外资不良资产处置机构亚太区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目前他们正在研究是以少量持股合资形式,还是外资控股形式进入中国市场,这某种程度取决于中方合作伙伴的对外开放态度。

  在多位金融机构人士看来,相关部门之所以对不良资产处置、财富管理、专业保理、消费金融等细分金融市场“敞开大门”,一方面是通过对外开放引入大量外资机构先进的运营理念,促进国内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另一方面也能助推市场竞争,推动金融产业更高质量发展。

  金融委办公室秘书局局长陶玲此前指出,以财富管理为例,外资资管机构往往管理规范,资产持有平均周期较长,客户服务理念比较先进。因此引入外资资管机构,既可以为不同需求提供更多产品供给,也能增加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提升资本市场投资行为的理性程度。对国内各类资管机构而言,也有机会直接对标国际水平,取长补短,提升管理能力,促进业务升级。

  “不过,我们能否尽快进入中国市场,一方面受制于中国市场运营团队的搭建进展,另一方面还得看中方合作机构能否与我们迅速达成一致的运营理念。”上述外资不良资产处置机构亚太区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外资不良资产处置机构“不甘落后”

  值得注意的是,首家外资控股型理财子公司已悄然面世。

  去年12月20日,银保监会披露,批准东方汇理(出资55%)和中银理财(出资45%)在上海设立外资控股的合资理财子公司。这是首家在华设立的外资控股型理财子公司。

  资料显示,东方汇理是2010年由法国农业信贷银行与法国兴业银行(601166,股吧)两大银行集团资产管理业务合并组建的金融机构,是当前欧洲最大的资管机构,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其资产管理规模达到1.563万亿欧元。

  “针对这家外资控股理财子公司的运营,中外股东也分工明确,比如东方汇理主要引入全球先进的大类资产配置策略与金融产品服务模式,中银理财则更多在产品销售与后续服务方面提供支持。”一位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

  在他看来,相关部门之所以率先放行外资控股型理财子公司面世,一个重要原因是此前众多全球大型资管机构已在中国开展业务——通过QFII、RQFII、设立境内私募基金发行私募产品等方式参与境内金融市场投资,因此对中国金融市场相当熟悉,能将国际先进资产配置理念与中国金融资产进行更有效的结合,协助境内客户在经济周期波动期间实现资产长期保值增值。

  相比而言,外资不良资产处置机构与专业保理机构还需要一段时间了解中国市场运行规律与市场动态,以此积累相应的运营经验。

  一位正在酝酿增资扩股的地方AMC机构负责人则向记者指出,其实多家外资不良资产处置机构“不甘落后”。近期他们与不少境外相关机构进行沟通,对方均表达较高的投资入股意愿。

  在他看来,外资不良资产处置机构态度之所以如此积极,一方面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令近年不良资产处置市场蓬勃发展,他们不愿错失这个淘金的机遇;另一方面国内不良资产处置正从以往低买高卖的交易获利模式,向专业化资产处置与风险排解蜕变,更能发挥他们在产业重组等方面运营优势。

  “事实上,我们考虑引入境外不良资产处置机构,也是基于补短板的考量。”这位地方AMC机构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目前国内多数不良资产处置机构无法像境外同行构建数百人的不良资产产业重组团队,通过产业重组与资本运作更大幅度提升不良资产重整价值,因此通过引入“外脑”,他们可以迅速填补这个短板。

  不过,这家地方AMC能否顺利引入外资不良资产处置机构作为股东,一方面需要相关部门审批,另一方面也取决彼此能在持股比例方面达成共识。

  目前,多家海外不良资产处置机构希望能获得更高的持股比例,从而在不良资产业务整合与产业重组方面增加自身的话语权,而地方AMC控股方——地方国企尚未打算放弃控股地位。

  “相关增资扩股谈判仍在磋商阶段,若要控股方释放更多股权,外资不良资产处置机构必须证明他们在产业重组与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对地方AMC提升业务能力具有极高的助推作用。”这位地方AMC机构负责人直言。

  运营人才与理念磨合瓶颈待解

  记者多方了解到,尽管多家外资不良资产处置、专业保理与财富管理机构欲尽早进入中国市场,但相关运营团队搭建,人才引入,以及中外股东的磨合,往往会“拖后腿”。

  上述外资不良资产处置机构亚太区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此前他们曾通过HR猎头公司寻找专业的中国市场运营人才,但进展缓慢。原因是随着中国不良资产处置市场迅猛发展,外资机构不再以战略投资眼光看待中国市场,而是要求运营团队能在一定时间内交出相应的业绩利润,不少面试者觉得“业绩考核压力较大”,婉拒了他们的邀请。

  一家外资财富管理机构中国区主管也向记者感慨说,目前要找到合适的财富管理团队,难度不小。此前在获得境内私募业务牌照并发起私募产品期间,他们曾考虑自建财富管理团队进行产品销售,但与多位财富管理人才沟通后,他们发现彼此理念不合,最终他们决定将产品销售与后续服务“外包”给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与私人银行

  在他看来,除了运营团队与人才招募难,外资机构要进入中国市场还得解决中外股东的理念磨合难题。

  “此前我接触过数家有意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不良资产处置机构,发现他们时常抱怨中资合作机构的理念不合,导致很多不良资产无法得到快速高效处置,错失资产盘活的最佳时机。”他告诉记者。但这背后,是中外机构对中国不良资产处置操作环境的理解存在偏差——多数国内AMC机构认为不良资产处置的好与坏,风险化解的快与慢,主要取决于机构与当地政府、司法机关的密切沟通,在先解决各个利益攸关方的各自利益诉求情况下才能落实相关资产剥离处置盘活工作,但外资不良资产处置机构更倾向直接通过司法拍卖与法院裁决“直接”得到不良资产处置权,不大愿过多参与地方政府等利益攸关方的沟通。

  “因此,尽管政策开了绿灯,但外资不良资产处置、专业保理、财富管理等领域金融机构要进入中国市场开展业务,还得先理顺排解各个业务操作痛点,才能避免陷入水土不服困局。”上述外资财富管理机构中国区主管强调说。

(责任编辑:李悦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