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授权

注册

银行对公业务挑战攀升,加速“互联网+交易银行”转型

2020-04-29 20:56:11 第一财经日报  陈婷

  盈利收窄,不良上升

  疫情下受纾困政策拉动,银行对公业务近期出现放量,但后续也将面临一系列可能的挑战:全球宏观形势可能恶化、监管趋严和利率市场化挤压息差等。尽管近几年零售转型成了银行的发力点,但有的银行也开始复盘对公业务战略做得如何?

  麦肯锡在4月28日发布的《数字化时代的公司银行》新一季中国银行业季刊中,着重强调了数字化对未来公司银行业务(对公业务)发展的重要性。麦肯锡中国区金融机构咨询业务负责人曲向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当前中国银行业面临贷款利率下降、存款利率居高不下以及不良资产攀升的问题,银行想要破局,一是要加强科学的定价管理,二是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三是加速平台化、生态化、开放化的‘互联网+交易银行’的发展,特别是现金管理和交易银行的发展。”

  银行对公业务盈利收窄

  麦肯锡称,银行对公业务曾回报丰厚,但近年来收入贡献占比不断收窄。中国的公司银行业务自2009年以来复合年增长率一直徘徊在5%左右,净资产收益率(ROE)仅在2016年短暂反弹至9%,对公存款增速也从之前的两位数回落到现在的5%~6%。而受宏观经济影响,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也面临新的挑战,公司银行不良贷款率不断攀升,比低点时上升了90个基点(bp)。

  尽管今年银行对公信贷投放创下历史新高,个人信贷等投放则创下历史新低,但银行需要认识到,未来的宏观经济形势依然严峻,未来5年的周期性经济逆转可能导致风险成本常态化,头部和尾部公司银行差距扩大。

  据麦肯锡统计,全球最前和最末四分位的公司银行之间ROE相差超过15%。成功的公司银行也不再是靠着地理区位,而是在优异的风险选择和管理技能外,还具有出色的交叉销售能力、贷款定价技能和成本效率,由此为银行创造持续的绩效改善。

  同时,随着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的推进,大型银行将持续面临息差收窄现象,因此在整体业务上提质增效更为关键。一季度,交通银行净利息收益率为1.55%,同比下降4bp,与去年全年相比下降3bp;工商银行净利息收益率为2.2%,较去年全年下降4bp。

  此外,未来银行还将面临持续的监管要求,亟需应对更高的拨备率并遵守严格的流动性和融资规则。据麦肯锡估计,以上多种因素会将银行稀释前ROE降至3%的低点,标志着公司银行业务即将迎来盈利水平新低。

  数字化时代对公业务四大机遇

  应对上述挑战,数字化转型则是关键。曲向军建议相关银行通过短期快速建立数字化工厂,发展“互联网+交易银行”的对公业务以推动其数字化能力建设。

  据记者了解,麦肯锡目前已经参与一些股份制银行和省级城商行的数字化建设,数字化进程的提速使这些银行在宏观经济波动和市场竞争压力下,业务发展取得成效。

  曲向军表示,银行对公业务利润的收窄以及数字化时代促使公司银行重新审视自己的业务模式,本次疫情后的经济产业生态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但较为明确的一点是,疫情会促使下一阶段的各个产业更加重视数字化,包括云服务、IOT、远程服务,而中国恰恰就在大力推动5G、数据中心、IOT等数据基建的加速,所以这些产业有可能对公司银行业务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在数字化时代,曲向军具体提出了银行对公业务发展的四大机遇,即线上化、平台化、生态化、开放化。其核心内涵不仅是将产品销售和服务从线下迁移到线上,更关键的是形成体系化整体模式,在精准营销获客、跨条线在线协同、场景生态切入等领域同时发力,并通过数字化工厂等敏捷工作方式实现战略的快速高效落地。而数字化规模化转型和创新将进一步拉开绩优银行和绩差银行的差距。

  以某家国内领先股份制银行为例,该银行着力打造了一个交易银行平台,重点推动各类渠道基础IP能力的互通和共享,同步关注金融场景和非金融场景。在平台之上,该银行围绕着场景建设、客群经营、用户体验优化、金融科技应用以及互联网引流获客打造了一系列的子品牌,最终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综合化在线服务。

  该银行还采用产业+金融联盟的方式,和一些自带流量、自带风控、自带资金的产业方联合,基于银行自身优质核心企业的信用数据,提供大数据上的全流程、线上化的供应链融资,在这个环节实现自己的价值变现,探索全新的“互联网+交易银行”的信用风控模式。

  曲向军同时建议,银行要加强科学的定价管理,建立专业的定价团队对包括存款、贷款、中间业务以及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定价进行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的定价管理。

  麦肯锡还指出,数字时代银行公司业务转型需要提升客户关系到全面的客户经营,利用技术和数据手段做端到端的优化、提升客户体验和效率,并运用高级分析和大数据的规模化应用。

(责任编辑:马慜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