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法人银行如何在新旧挑战中“突围”

2021-06-21 10:54:53 金融时报  宋珏遐

  在新冠肺炎疫情、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与此同时,银行机构也面临着营收利润增速放缓和不良资产上升的压力。特别是地方法人机构,在经历几年严监管后正处于业务转型的关键期,其业绩和发展情况如何、又应怎样面对现阶段的挑战,更是受到广泛关注。

  近期,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其中特别以专题的形式探讨了地方法人银行的发展和挑战。这一专题中指出,地方法人银行信贷增速加快,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加大,存款保持较快增长,资产质量总体可控。但部分银行面临竞争压力加大、抗风险能力不高、金融科技发展不足、公司治理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 应引导地方法人银行回归当地、回归本源,坚守 “支农支小”定位,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健全可持续的银行资本补充渠道,加快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化解,加强对金融科技发展的政策支持,促进地方法人银行稳健规范经营。

  业务结构优化与新旧挑战并存

  在《地方法人银行的发展和挑战》这一专题中,《报告》根据不同类型和区域的银行机构情况,对我国4000余家地方法人银行中的402家进行了抽样调查,抽样结果具有一定代表性。

  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末样本银行总资产增速为10.2%,同比上升3.3个百分点,其中各项贷款占比54.1%,债券投资占比上升。特别是在支持政策引导下,样本银行持续优化信贷结构,一方面小微企业、制造业等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明显增强,样本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长15.2%,制造业贷款余额增长11%,增速较上年分别提高3.5个和8.9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样本银行股权及其他投资占比和表外理财占比下降,理财和资管业务正得以逐步规范。资产质量显现出总体风险可控和存在地方差异的特征。2020年末,样本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3.3%,不良贷款率为1.92%;其中,东部和西部地区资本充足率较高且不良贷款率有所改善,中部和东北地区资本充足率略高于监管要求,不良贷款率在2020年也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报告》还特别提示,疫情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后期不良贷款存在上升压力。

  对于地方法人银行发展面临的挑战,《报告》重申了地方法人银行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风险处置手段单一以及经营偏离主责主业、业务结构错配的问题,指出部分法人银行机构利用同业、理财、表外业务过度扩张资产负债表,或存在信贷投放主要满足地方政府平台融资需求的倾向,对小微、民营企业在客户培育、产品研发、风险管理、激励约束等方面的资源投入明显不足,偏离定位。而针对近两年的变化,《报告》指出地方法人银行因盈利减缓和资本补充能力不足影响支持实体经济可持续性的潜在问题。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样本银行净息差同比下降 0.13个百分点,为近三年来最低水平,净息差收窄削弱了盈利能力,较大程度上造成资产利润率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同时,2020年末样本银行资本净额增速为5.48%,同比下降6.25个百分点。盈利增速降缓造成的低利润留存和外源性资本补充不足,可能会制约部分地方法人银行在未来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

  挖掘“非标化”客户需求

  对于《报告》中阐述的问题,记者在近两年的采访中也有同样感受。

  尽管大部分都存在利润增速放缓的困扰,不过,不同地方法人银行对《报告》中指出的“净利差收窄、资产利润率下降压力”反应不同。国有大行在各地区的信贷利率基本一致,这就使得,大中型银行带来的市场竞争对于历史加权利率较低的地方法人机构影响不大,贷款业务量的较高增速可以抵补利息下降造成的利润下滑。对于这些机构,由于在地区信贷市场占有率和服务能力较高,即使出现暂时的资本补充能力下滑或流动性欠缺,机构也有动力通过人民银行再贷款或者外部渠道补充流动性或者资本。而那些历史贷款利率较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足的机构,则会在现阶段处于相对被动的局面,由于下降后的利率对风险抵补不足,机构的盈利能力和后续支持实体经济的潜在动力都会受到较大影响,进而可能影响其未来信贷业务的可持续性。

  尽管对于息差变化的反应略有差异,不过,地方法人机构对大中型银行竞争带来的“留客难、获客难”,进而影响业务可持续性的担忧却是一致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会治理和正规金融机构数字化进程的加快。

  由于征信、信用信息的线上化和可利用,很多过去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普惠、长尾金融市场的壁垒降低了,特别是随着近几年政府部门数据治理能力的提升,针对零售和小微群体的金融服务不再因成本或地域因素被地方法人银行“垄断”。在金融科技革新的基础上,不少标准化的小微金融市场被大型银行以低价获得,这对地方法人银行来说影响较大,其必须开发新的服务对象或领域。事实上,随着金融技术的日趋标准化、普及化以及第三方技术服务的补充,金融科技在长期看不会再是地方法人银行的短板。在严监管和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地方法人银行在与大中型银行展开存量市场竞争的基础上,还应当将更多技术和线下力量用以挖掘那些线上标准化技术覆盖不到的非标准化客户和动态需求,以期保有可持续的业务发展潜力。

  差异化外部支持待完善

  除了自身业务的不断优化和拓展,对于地方法人银行发展的外部支持也应持续跟进。

  面对现阶段的问题,《报告》对下一步工作给出了强化监管、提升质效以及健全机构治理的建议。《报告》强调,加强对地方法人银行股东和实际控制人、风险集中度、关联交易、数据真实性等的监管,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监管科技建设,提升监管效率和覆盖面;严格规范股权管理,强化股东行为监管,严格控制关联交易,严格约束控股股东行为,防止控股股东不当干预机构经营;同时要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操守,明确行为底线,约束“一把手”行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特别是在近两年,很多地方法人银行都已经在有意识地优化业务方向,同时以更严格的内控规范机构内部流程,并取得一定成效。但部分地方法人银行要实现业务转型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尽管地方法人银行普遍决策链条短且业务处理方式相对灵活,但在现阶段调结构仍是不小的挑战。一方面,在2017年开始严监管之前,部分机构确实存在较长时间的异地经营、业务过度扩张等行为,相应的风险需要较长时间消化;另一方面,服务地区的经济潜力也会明显左右银行机构的业务结构,部分欠发达地区法人银行可以找到的支持产业和主体相对有限,也会影响其业务转型效率。

  因此,在机构自身不断优化和规范的同时,政策、监管方面也需要给予地方法人银行差异化支持。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理事长杜晓山就在今年上半年的某地方性论坛上提出,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首贷户比重”“信用贷比重”等指标的考核力度,防止过度授信带来的风险,真正体现普惠金融服务的层次分明、有序创新;也可以通过补充出台梯次差异化的小微金融财税政策,让中小机构可以更好地服务长尾。针对地方法人银行外部资本补充不足的情况,2020年,国务院明确允许地方政府专项债合理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监管部门也多次强调加大银行小微金融债发行力度,各地政府和金融部门可以用好新政策新工具,以不断提升地方经济和金融发展潜力。

(责任编辑:李悦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