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银行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2022-10-22 11:36:32 银行家杂志 微信号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行业的本质要求,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方向与宏观经济环境息息相关。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商业银行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对美国银行业资产结构、非息收入情况等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商业银行转型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美国银行业资产结构情况

  资产情况

  总资产情况

  从规模看,1934—2021年,美国银行业总资产从464亿美元增长至22.2万亿美元。从增速看,美国银行业总资产增速相对平稳,多数时期保持在5%—10%,但在二战期间和经济衰退期有较大波动。2010年以来,美国银行业总资产增速降至6%以下,2020年为应对疫情对经济的冲击,美联储推出超宽松货币政策,总资产增速再度大幅上升(见图1)。

  数据来源: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

  图1 1934—2021年美国银行业总资产和同比增速情况

  资产结构

  二战时期,美国大举发行国债,在银行业资产结构中,证券投资占比快速上升,贷款占比明显下降。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快速发展,贷款需求大幅提升,银行业总资产中贷款占比迅速提高,从1945年末的16.4%上升至80年代中后期的60%左右。战后美国财政赤字压力明显改善,美国国债下降明显,银行业总资产中证券投资(账面价值)占比迅速下降,从1945年末的60.1%降至80年代中期的16%左右。

  进入20世纪80年代,美国银行业资产结构逐渐趋于稳定,贷款占比基本稳定在60%左右,证券投资占比稳定在20%左右,收益率相对较低的现金及存放同业占比持续下降。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导致贷款需求下滑,贷款在银行业总资产中的占比明显下降;受金融市场大幅波动影响,证券投资占比一度降至14.2%。金融危机后,美联储向市场投放大量流动性,国债等低风险证券投资占比再度回升,现金及存放同业亦出现明显回升(见图2)。

  数据来源:FDIC

  图2 1934—2021年美国银行业资产结构变化情况

  整体上看,美国银行业资产结构呈现两个特点:一是贷款和证券投资是占比最高的两类资产,两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关系;二是贷款占比有“天花板”,在一定发展阶段贷款占比随经济增长不断提高,但达到60%的水平后难以继续提升。

  贷款情况

  贷款受宏观经济影响明显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受到过数次不同程度的冲击,GDP同比增速明显下降,分别是70年代和8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以及1991年、2000年、2008年和2020年的经济衰退。在宏观经济景气度下行时期,贷款需求下降,贷款在银行业总资产中的占比下降。近20年来,随着美国GDP增速逐渐趋缓,美国银行业资产结构中贷款占比也呈下降趋势(见图3)。

  数据来源:FDIC、美国经济分析局、同花顺(300033)iFind

  图3 1963—2021年美国银行业总资产中贷款占比和GDP同比增速情况

  贷款结构变化情况

  房地产贷款占比高速增长后回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等金融创新迅猛发展,大量信贷流入房地产市场,推动美国房地产市场繁荣,房地产贷款在银行业信贷结构中的占比迅速提高,从80年代初的25%上升至2009年的58.9%;金融危机后下降明显,近年来下降速度趋缓,2021年为45.6%。

  工商业贷款占比在波动中下降。二战结束后至20世纪80年代,工商业贷款占比虽有波动,但整体上保持在30%—40%。20世纪70年代,美国制造业开始出现空心化趋势。德国、日本经济快速崛起,美国的传统制造业加速向海外转移;同时,以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新经济崛起,美国经济结构向高科技行业升级,并通过全球化进程将生产环节外包,仅在美国本土保留研发等高价值环节,轻资产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更倾向于直接融资,商业银行面临客户不断流失的情况,工商业贷款需求下降。

  个人贷款(主要包括信用卡贷款、个人消费贷款和个人经营贷款等)占比整体保持平稳。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初,个人贷款占比从10%快速增长到20%左右,之后基本保持稳定,90年代中后期略有下降,近年来在16%—17%之间小幅波动。相对而言,个人贷款受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影响较小,体现出较好的稳定性,是银行业贷款的重要组成部分(见图4)。

  数据来源:FDIC

  图4 1934—2021年美国银行业总资产中主要贷种占比变化情况

  消费信贷持续增长

  消费信贷与GDP之比不断提高。20世纪50—60年代,美国战后“婴儿潮”成长起来,他们信奉及时行乐,全力享受生活,这种消费主义思想为银行消费信贷快速发展提供了良机,消费信贷与GDP之比长期保持增长趋势,从1960年的1.84%增长至2021年的22.81%。消费信贷与个人可支配收入之比同样稳步提升,从1943年的3.9%上升至2021年的24.0%。这一比例增长最快的时期是从二战后到60年代初期,从1945年的4.2%增长至1965年的18.7%,之后趋于平稳。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迎来石油危机后的复苏,再次带动消费信贷的增长,消费信贷与个人可支配收入之比再次呈上升趋势,进入21世纪后增速放缓(见图5)。

  数据来源:美联储、美国经济分析局、同花顺iFind

  图5 1943—2021年美国消费信贷与个人可支配收入、GDP之比情况

  证券投资情况

  美国银行业证券投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见图6)。

  数据来源:FDIC

  图6 1984—2021年美国银行业证券投资中主要品种占比情况

  一是抵押贷款证券(MBS)成长为规模最大的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银行业证券投资中抵押贷款证券占比迅速增长,从1985年末的19.7%提高至1991年二季度末的48.7%,之后上升速度开始放缓,2008年一季度末达到65.6%。受金融危机影响,2010年三季度末下降到54.5%,之后在54%—61%内波动。资产证券化是美国金融史上的一次重大金融创新,通过证券化,金额较大的单个住房抵押贷款被分解成大量金额较小的债券,流动性大大增强,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繁荣和房贷快速增长。但金融机构为追求收益而过度创新,忽视了对风险的防范,最终酿成次贷危机。

  二是美国国债占比先降后升。二战结束后,美国财政赤字压力得到改善,证券投资中美国国债占比从超过90%迅速下降,20世纪70年代后逐渐稳定在30%—40%。进入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债收益率整体走低,国债占比再度下降,从1992年末的26.9%一度降至2008年二季度末的1.2%。金融危机后,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快速增长,市场避险情绪上升,美国银行业证券投资中国债占比重回升势,2022年一季度末回升到23.7%。

  三是市政债券高速增长后趋于平稳。二战结束后,随着美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政债券发行规模快速增长,在证券投资中的占比迅速提高,1974年达到最高点51.3%,之后逐渐下降,90年代降至10%左右后基本保持稳定。90年代以来,地方政府的破产现象开始出现,典型案例如1994年的加州橙县破产、2011年的亚拉巴马州杰弗逊县破产、2013年底特律市破产等。

  美国银行业非息收入情况

  非息收入总体情况

  美国银行业非息收入占比经历了先下降再上升的过程,这一变化与监管政策的转变密切相关。20世纪30年代,《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出台,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严格分离,美国金融业进入分业经营时代,银行业非息收入占比从1935年的39.5%下降至1949年的19.8%,之后较长一段时间基本保持在20%以下。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银行业经营压力加大,为拓展盈利空间,商业银行尝试开拓非息业务以提升竞争力,金融监管逐步放松。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获得通过,美国金融业正式进入混业经营时代,大型银行积极扩大营业范围,银行业非息收入占比持续回升,进入21世纪后达到40%以上。金融危机后监管政策再度收紧,2010年《多德—弗兰克法案》出台,加强了对银行业部分高风险业务的限制,也加强了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非息收入占比逐渐回落,但基本稳定在35%以上(见图7)。

  数据来源:FDIC

  图7 1934—2021年美国银行业非息收入占比变化情况

  非息收入结构变化情况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息收入结构中,信托收入占比不断提高,交易账户收入占比在波动中提高,部分传统中间业务占比下降(见图8)。

  数据来源:FDIC

  图8 1984—2021年美国银行业非息收入主要类型结构变化情况

  信托收入占比逐渐提高,从1984年的11.9%提高至2021年的14.2%,期间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一度降至9.4%。信托收入是美国银行业的重要非息收入,贡献可类比国内的财富管理。信托收入的快速增长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美国资本市场活跃,居民配置金融资产的比例不断提高;二是美国养老体系第二大支柱与第三大支柱逐步建立,前者以401k计划为代表,后者以个人养老账户IRA为代表,养老金计划须以信托方式设立,推动了信托业的繁荣。

  存款账户服务费占比呈下降趋势,在非息收入中的占比从1984年的17.8%下降至2021年的11.3%。存款账户服务费是银行的传统中间业务,由于账户收费监管逐渐趋严,一系列消费者权益保护规定出台,存款账户服务费增长逐渐乏力。

  交易账户收入占比在波动中提高,从1984年的4.0%提高至2021年的11.2%。交易账户收入与资本市场表现密切相关,波动幅度较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资本市场繁荣、金融创新加快,交易账户收入不断提高。2008年受金融危机冲击大幅受挫,一系列监管法规相继出台以控制风险,危机过后交易账户收入占比继续提高。

  投行类收入占比相对保持稳定,2001年为5.4%,2021年为5.1%。21世纪以来对银行的资本监管要求持续趋严,美国银行业主动减少资产负债表中的风险资产占用和释放资本空间,投行业务迎来发展良机,金融危机时期一度明显下降。

  保险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先升后降,从2001年的1.8%上升至2008年的2.4%,金融危机后有所下降,2021年为1.7%。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通过,从监管上消除了银行从事保险业务的阻碍,银行可以通过金融控股公司的形式开展保险销售和代理业务。

  贷款出售收入占比提高但波动较大,从1991年的2.1%上升至2021年的8.1%,期间经历过数次大幅波动,2008年一度为负。在资产证券化浪潮中,贷款出售业务在美国银行业中广泛开展,贷款出售业务对银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规避资本管制、分散信用风险等有一定作用。

  美国银行业信贷普惠性提高

  小企业贷款中微贷占比提高

  小企业贷款具有风险相对较高、管理成本较高等特点,20世纪90年代之前,美国银行业对小企业贷款普遍重视程度不高。90年代之后,以富国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充分挖掘微贷(10万美元以下的贷款)业务的潜力,微贷业务规模快速增长,在小企业贷款中的占比不断提高。1995—2019年,美国10万美元以下、10万—25万美元、25万—100万美元贷款规模分别增加145%、85%和96%,小企业贷款中微贷占比从40.4%提高至46.3%。2020年相关数据出现较大波动,主要原因是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美国政府通过《冠状病毒援助、救济和经济安全保障法案》,推出薪资保障计划(Paycheck Protection Program),为小企业提供大量融资支持(见图9、图10)。

  数据来源:FDIC

  图9 1995—2020年按规模区分不同类型美国小企业贷款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FDIC

  图10 1995—2020年按规模区分美国小企业贷款结构变化情况

  大型银行在提供微贷业务方面更具优势。10万美元以下金额的贷款需要通过单一产品的批量处理和集中管理才能控制风险和降低成本,高质量的大数据库重要性凸显,并需要结合电话、邮件等直销方式提高效率,大型银行在这些方面有明显优势。在美国,10万美元以下的微贷业务主要由大型银行占主导地位。

  信用卡服务客群下沉

  20世纪80年代,美国信用卡市场快速发展,这一时期信用卡业务的客户以信用记录良好的优质客户为主。进入90年代,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信用卡业务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以第一资本(Capital One)为代表的发卡机构逐渐形成差异化的利率定价机制和高效的风控手段。在信用良好的优质客户享受利率下降优惠的同时,风险相对较高的次级客户如新移民、低收入者、无信贷记录者,也获得了使用信用卡进行信贷消费的机会。随着美国信用卡业务的发展日益成熟,其覆盖的客群范围进一步扩大。

  服务新移民金融需求

  美国有数量庞大的新移民群体,弱资质新移民普遍缺乏本地信用记录,难以提供收入证明、工作证明及居住证明等材料,因此在获得金融服务方面有较高门槛。一些银行致力于为信用记录不完整的移民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如现金存取、转账及低费率国际转账、信用卡等。

  银行服务新移民群体有两个特点。一是努力为新移民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新移民可能有多达四个银行账户,包括存入薪水的账户、本国的储蓄账户、跨国汇款的账户和申请短期贷款的账户,如果能为其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将大大便利其生活。二是银行在金融科技领域有较大投入以提升用户体验。受语言、文化等因素影响,新移民群体融入本地社会面临更多困难,因此对银行线上功能需求更高。银行通过聚焦线上功能的优化升级,降低服务成本和使用门槛,为新移民群体提供便捷、廉价的金融服务。

  美国银行业带来的经验和启示

  经验借鉴

  非息收入占比有提高空间。近十年来,美国银行业非息收入占比基本保持在35%以上,我国商业银行非息收入占比则保持在20%左右。当前,我国居民杠杆率已接近欧元区水平,企业杠杆率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高,商业银行未来信贷投放和债券资产配置扩张可能放缓,单纯依赖息差的盈利模式亟待转变。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商业银行加快探索多元化、综合化经营模式,房地产红利逐渐消退,居民财富从房地产向金融资产转移,未来银行业中间业务会有较大发展空间。

  消费信贷潜力持续释放。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工商业贷款增长将受到一定影响,在贷款中的占比持续下降。相对而言,消费贷款更加稳定,在银行贷款中占比基本平稳。我国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消费规模将持续扩大,消费结构优化升级。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得到提升,对汽车、家电等耐用商品的消费需求增加,将产生大量的金融服务需求,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潜力将持续释放。

  加大普惠金融服务力度。随着金融科技的进步,金融服务能够触达的客群将不断扩大。美国大型银行微贷业务的发展经验表明,加强数据分析能力建设,有助于提高小微贷款服务效率。美国新移民群体和我国的新市民群体固然有很大不同,但对于银行而言,两者同为城市边缘化群体,具有弱资质特征,容易面临金融排斥困境,美国银行业服务新移民的业务模式值得借鉴。

  带来的启示

  优质信贷资产荒或为长期趋势。从美国的经验看,经济发展会带动信贷需求增长,银行业总资产中贷款占比会有所提高。但贷款占比的提高面临“天花板”,随着一国经济发展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其将面临经济增速放缓、优质信贷项目减少的局面。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信贷需求增长放缓,优质信贷资产荒现象将长期存在,我国银行业贷款规模的扩张将面临更大压力,依赖利差的传统商业模式可持续性下降。

  房地产贷款风险值得关注。美国银行业的历史经验表明,房地产行业风险快速暴露,会通过多种形式传导,对金融体系造成巨大冲击,导致系统性风险。近年来,伴随居民购房需求增长,我国居民杠杆率上升较快,已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应的风险隐患有所累积。目前,我国房地产行业仍处于风险上升和释放阶段,个别房企包括行业头部企业面临的流动性压力加大,风险加快暴露。住房按揭贷款是我国银行业个人贷款的重要部分,相关风险值得警惕。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信用风险不容忽视。历史上,美国的州或市政府破产的情况并不鲜见,出现违约的市政债券不在少数。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提高,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债务规模持续扩大,但部分地区优质项目储备不足、项目收益情况不理想,影响后续偿债保障,相关风险不容忽视。

  我国商业银行实现转型发展的建议

  加快发展中间业务。银行业信贷增长具有顺周期性,随着我国宏观经济增速下行,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放缓,金融脱媒加剧,优质对公客户将更多转向直接融资。商业银行要顺势而为,加快发展对经济周期不敏感、利差依赖低的中间业务,推动增长方式转型,把握居民资产配置结构转变和养老金融加快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财富金融、支付结算、投资银行等中间业务,提高非息收入占比。

  持续发力消费金融。从美国银行业经验看,随着监管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消费信贷较对公业务更具发展可持续性。国家进一步加大促进消费政策力度,商业银行要抓住机遇,丰富消费场景建设,构建消费金融和谐生态,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和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水平,加快发展消费信贷、信用卡业务。

  加大服务长尾客群力度。银行业对高端客户的争夺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存量博弈难度较大,下沉服务重心,挖掘长尾客群的金融服务需求,有望为商业银行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传统金融机构服务长尾客群成本较高、收益较低,近年来金融科技应用加快,使银行低成本服务长尾客群成为可能。商业银行要抓住服务乡村振兴、新市民群体的机遇,扩大金融覆盖面,推进数字化转型,以提升客户体验,满足长尾客群的金融服务需求。

  加强对重点领域的风险监测。近年来我国房地产行业信用风险整体上升,市场预期转弱,房企融资难度加大,个别房企现金流紧张,出现建设延误和项目停工现象,可能引发房贷违约和风险蔓延。地方政府债务不断攀升,部分中西部地区的弱资质城投企业风险较高。商业银行要持续做好对房地产、地方城投平台等重点领域的风险监测,做好应对处置,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作者单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战略发展部

  责任编辑:孙 爽

  976639255@qq.com

  文章刊发于《银行家》杂志2022年第10期「全球视线」栏目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银行家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刘海美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