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发力“短视频+直播”看着热闹要想出圈不容易

2024-03-19 00:00:00 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记者 霍莉

在移动新媒体时代,人气即“流量密码”。

银行传统的获客端口多为网点、手机APP等自建渠道,微信公众号运营也已日臻成熟,成为营销的重要阵地。但是移动新媒体的发展,对新零售的获客逻辑带来冲击,正在改变银行传统的营销方式。

从微博、微信公众号到抖音、快手,短视频正替代图文,成为大众接受信息的流量入口。通过拥有巨大流量的短视频平台实现公域获客,已成为现实。

商业银行如何依托“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矩阵,抢占大众注意力、刷新自我形象、提升品牌影响力,才不至于丧失未来的新客群?

“短视频+直播”的重要性逐渐被各家银行重视。不少银行已经在尝试,入驻了视频号、B站、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在常态发布的短视频中,银行员工“兼职”网红,跳舞、唱歌,或是将最新的网络“梗”转变成科普银行金融知识,或是演绎风趣幽默的情景短剧进行反诈宣传。

这并不是一个轻松的工作。常态化的发布,意味着需要有趣的内容持续输出,既考验“软件”能力——短视频的“人设”、直播主播是否得到粉丝喜爱;又考验“硬件”配置——后台的运营人员和专业设备等因素的支持,才能达到黏客的效果。这两者皆需创意和资金成本的投入。不少国有银行、股份行总行或分支机构的视频号运营,外包给运营公司;也有一些银行出于成本等因素的考虑,自建团队、招募金融主播人员自我运营。

这里面做出尝试的更多是中小银行、理财公司,以及国有大行的地方分支机构。例如泰隆银行的“人设”“许阿舅”,招商银行(600036)的“鱼万蛋”,浙商银行的品牌短剧“财富管理N课”,平安银行(000001)的数字主播“平安小财娘”,恒丰银行的“恒丰小剧场”。还有建设银行河南郑州金水文博支行的视频账号“金水建行”,该视频账号常驻出镜的员工叫郝友柴,其个人标签是“一名想当行长的大堂经理”。

虽然尽力朝着轻喜剧风格转变,但是能火出圈的还是少数。更多的是短视频品牌定位模糊、同质化明显、标签不突出、辨识度不高。

短视频天然带有泛娱乐化属性,如何适应时间碎片化时代的特点,在前5秒捉住用户的注意力,并找准“人设”定位,考验着银行一线创作人员的才艺。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